-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安徽饮食文化特征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俗语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民生温饱一向都是大事.但是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层次越来越高.对于饮食方面,如何吃得好、吃得精,吃得有文化,逐渐引发大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民生温饱一向都是大事.但是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层次越来越高.对于饮食方面,如何吃得好、吃得精,吃得有文化,逐渐引发大家的思考,人们甚至开始对饮食文化追根溯源.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饮食习俗中包含了不同的典故传说、文脉趣事,表现出来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体现出很强的文化特征和地地域特征.从安徽的地域饮食特色上感受历史气息,在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生活习惯的关联中找寻契合点,对于提升百姓的民俗认知度,弘扬二十四节气的饮食文化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同时这种研究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把文化与饮食融为一体,真正地让人们"吃出文化""吃出自信".
一、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的内在关联
我国有关节气的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尧典》已出现"二分二至"的节气划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篇》中也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称[2].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篇》中对二十四节气名称有了完整的划分与记载,并且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3].概括说来,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长期农业耕作过程中"感时应物",根据太阳周年活动所形成的关于时令、气候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事活动,它还是一个介绍物种生长过程的一种理论——春生、夏长、秋实、冬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饮食规律:春天吃芽,夏天吃茎,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4].根据这种食物生长规律,人们的生活也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有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及后期的养生保健理论.由此可见,节气规律不仅与物种生长规律相和,而且也与人们的饮食习俗相关,认清这一点,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将来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二、安徽节气饮食文化的养生保健意识
安徽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腹地,有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支撑.境内风景优美,山水相依,各个区域特色鲜明.同时安徽文化纷杂,境内有徽派文化、庐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文化分支.这些文化体现在饮食上形成徽菜特色,流传之地甚广,同时也兼具养生智慧.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宜养'生'气.夏三月,此为蕃秀,宜养'长'气.秋三月,此谓容平,宜养'收'气.冬三月,此谓闭藏,应养'藏'气."诸多理论显示,节气与养生紧密相联,饮食与季节上相宜的现象,在安徽人的美食里用各种独特的菜色呈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一)养生须食时令食物——雨水前后食春芽
春天"雨水"前后,安徽人有吃春芽的习俗.《黄帝内经》中强调要"食岁谷",即吃时令食物,在安徽食用的春芽最为著名的就是春笋.白居易诗云:"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黄梅戏中有一出名为《打猪草》的传统折子戏,戏中曾提及春笋,说明食笋历史悠久,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
在安徽地方菜系中春笋素来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徽州古城东面的问政山所产最为有名.有"两香问政山笋""问政山笋"等菜色.这些菜品色泽明丽,味道清新,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雨水前后除了食春笋,还有香椿、蒜苗、豆苗等,在当地人的餐桌上也很常见.
(二)养生须食降燥食物——惊蛰时节食梨
惊蛰时节,天气越发暖和,气候干燥.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开始外出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开始春耕,肝阳之气开始燥动,这时人们从养生的角度上来说,饮食宜清温平淡,多食降燥食物,强身健体抵御病菌的侵袭.比如安徽有不少地区在惊蛰时要食梨,就是这个道理.根据环巢湖地区的民谣所记载:"春雷动,春雷响,春雷下来农人忙;早晨春雷忙播种,中午春雷忙插秧,晚上春雷把米藏."农耕开始,农民祈盼有个好收成,据说吃梨也取自"离"的谐音,指庄稼远离病虫害,有个好年成.
(三)养生须食补气食物——冬至时节食老母鸡汤
冬至,亦称冬节、交冬.冬宜"藏"气,这个时候最应该保暖,进补,适当补充营养.在安徽各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喝老母鸡汤的习惯,用来补血养气.另外,在安徽的一些县市,如合肥、六安、萧县、杨山、滩溪等地冬至有吃狗肉的习俗.鉴于狗肉性温,有温肾助阳、补中益气的功效,所以在冬至这一天食狗肉,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热量,既御寒又进补.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0/1006/488.html
上一篇:漫话饮酒与养生
下一篇:春季养生为健康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