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国医大师谈养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追求天年与健康长寿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正处于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发展的阶段,老年人口数目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报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追求天年与健康长寿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正处于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发展的阶段,老年人口数目不断增长。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报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大于等于60岁人口为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8.87%)[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养生的研究成为了我国社会现有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大量学者从中医保健、中药养生文化、经络养生、道家"顺应自然"等多视角探讨中国哲学,特别是其中的惠宝——中医药倡导的养生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医药对于强身健体以及防病治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5]。
学经典、做临床,中医药事业面临的任务艰巨,我国著名学者李振吉教授指出名医传承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6]。大力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造就新一代名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勇于破解中医传承难题,创新开展中医传承模式—“名医传承计划”[7,8]。本文作者有幸参加该传承计划后,从临证医案、经验方、典型病案、名医名家成才之路、传承报告、策论等方面认真跟师、全面学习并分析,本文分析总结了五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理念与毕生实践,提供给读者参考。
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告诉我们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就是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季节变化增减衣物,按照自然界的规律适应环境而生活,同时要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锻炼调护形神,以此提出了重要的“子午流注”学说[9]。
国医大师刘敏如在从医60余载的道路上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讲究规律的养生之道,提出的“三自”理念:自信、自悟、自格,讲究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信心,防止自我思想退化;经常反思自身得失,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升自我修为;陶养情操,修身养性,不做违心事情,这种理念值得我们学习[10-11]。国医大师路志正,他的生活理念与经验异乎寻常的合乎我国传统医学的理念:遵从良好的生活规律,拥有平和的心态,平素重视运动健身,人就会活得有精神,更长寿,讲究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健康需要活动,但不可劳累过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路大师自创了一套“路氏八段锦”健身防病,结合头部穴位按摩,刺激头部经络,舒筋活血,调养心神[12-14]。
两位国医大师告诉我们,采用心形神合一的方式,如心理平衡、饮食规律、生活有节、适量运动等,讲究中庸之道,适中、平衡、无太过、无不及,就能长寿养生。
2 修身养心,不作妄劳
道家陈抟老祖曾在《自赞铭》中写道:“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祇、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15]仁者寿,上善若水,古人都告诫我们要修身养心,平易近人,不过劳,方是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孙光荣创造性的总结出“养生十决”,认为养生第一要养心,心态平和万事安;对世间的名位与财色秉持正确的态度;淡然面对浮与沉,量力而行身心安[16-17],身心安泰,则气血和畅,正如陈抟老祖所言:“贪花恋酒,闺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国医大师吕仁和也认为养生首重心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伤身,生活中难免碰到,而吕老善于运用书法修身养性,陶冶身心,自创十八段锦,强身防病,他的长寿也就不足为奇了[18-19]。
心者,貌之根;行者,心之表。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我们的生活,就是养生的最好方式。
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祖国医学的三因学说指出“因人、因时、因地”,五谷杂粮、谷肉果实,食养尽之,顺季节规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做到人与天地相参,则可延年益寿。
国医大师颜正华认为饮食要五味调和,均衡营养,忌偏嗜;饮食规律,避免伤脾胃,防内环境紊乱;少食肥甘厚味,防止血糖、血脂等异常;适量饮酒,通血脉,防瘀滞;饮茶饮、调膏方,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活上劳逸结合,适寒温,动静结合[20]。
中医养生遵循“天、地、人”合一的人类生命自然规律。“保命全形”、“形神合一”,“不妄劳作”等动态形神观、动静观、天人观蕴含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的精髓。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理念,为大家提供了多种多样,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林 宝,郑真真.中国老年人口研究数据来源概述[J].中国人口年鉴,2011(1):254-259.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1/0121/556.html
上一篇:基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对郁证的调治
下一篇: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