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论美容、养生交互发展的相关影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美容行业一直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而养生美容业则属于朝阳产业,主要源于其抓住了人们的实际追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美容行业一直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而养生美容业则属于朝阳产业,主要源于其抓住了人们的实际追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消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从2010到2015年间,养生美容业年产值从4000亿元突破到了7000亿元,年均增长速率超过了20%;国人人均化妆品消费从61.5元猛增到417.8元,为全面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已引起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给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建议与政策支持。在美容技术、产品和设备的日益完备的前提下,市场运营引导结合人们的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对美丽与健康的追求愈加执着,这也就提出了美容融合养生、理疗结合保健行业的发展需求。
1.美容和养生交互发展的结合点
1.1 共同的理论基础。从中医角度出发,整体观念属于其核心理论之一,强调人体是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通俗来讲,即人体的心、肝、肺等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和情绪变化,都可能通过皮肤毛发表现出来。人体养生的原理就是要求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脏腑功能正常运行,保证心情愉悦和身体健康;而美容是指在保证养生的前提下,对外在的面貌和机体进行物理修饰、化学保养与改善。
然而,只有保持脏腑功能状态正常,才能使得气血津液正常疏布,提高皮肤的防御、吸收和排泄等生理功能,从而使之呈现出健康的色泽,为美容功效的发挥奠定基础。反之,如果脏腑功能状态出现异常,就会使内在的病理征象“形诸于外”,从根本上影响了外大肌肤的表现,无论用什么样的美容方式、美容产品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知,做好养生,保持身体健康是实施美容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迅速出现一大批打着养生+美容的相关的服务场所,如:水疗馆、鱼疗馆、粥铺、养生馆、茶楼,甚至是健身房等。
1.2 共同的实施方法。经络穴位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在世界医学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部分。一些以经络穴位养生保健理论为基础的项目也受到极大的欢迎。如各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中普遍推广的推拿、按摩、刮痧等保健项目,还有推经、针灸减肥、脊柱保养美容项目。从中医角度出发,脏腑是人体整体系统的中心,也是养生保健的重点,可根据五脏在四季中不同的调理机制,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譬如春季多风,为肝所主,所谓“肝盛必乘脾侮肺”,养生重点是疏肝补脾,兼以润肺,可以采用药膳、花草茶、推拿按摩等方式增进脏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在中医脏腑、经络穴位理论指导下,上述提到的推拿、推经、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保健项目结合“药膳同源”思想制定的调理,可为美容和养生行业制定共有的实施方法。
1.3 共同的目的。通过引言中养生、美容业带来的年均产值可知,美容和养生的融合发展所带起来的服务项目可为相关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社会需求发展看来,二者的交叉和融合发展正是表明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不缺乏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健美,体现了对高质量品质生活的追求,符合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因此,在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的项目前提下,美容和养生行业顺应了这种需求,在不同的场馆和机构中交叉存在的,共同促进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2.美容和养生交互发展的相关影响
如果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保证美容、养生交互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需要相关部门的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责任和从业者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具体概述如下。
2.1 国家行政执法机构。(1)首先要深入市场,做好需求调研,全面听取消费者和从业者的意见和需求,然后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建立健全法律监管和保障机制,给市场提供一个有序的、安全的运行环境;期间,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监督和分析,保证立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2)在执法过程中,严格审查关系国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的产品,严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其运营商。各执法部门要协调工作,恪守规范、尽职尽责,共同打造一个规范有序、体系成熟且有一定诚信度的美容养生市场。
2.2 教育培训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可通过技术传播与规范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可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间接规范市场。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1/0214/580.html
上一篇:老人养生保健歌
下一篇:家庭预防护理与保健对小儿哮喘产生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