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滁菊养生茶营销对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我国养生茶发展现状 (一)茶与养生。茶文化在中国历来悠久。唐代就有陆羽《茶经》为证。提到茶,随便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出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铁观音、六安瓜片
一、我国养生茶发展现状
(一)茶与养生。茶文化在中国历来悠久。唐代就有陆羽《茶经》为证。提到茶,随便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出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铁观音、六安瓜片等知名茶叶。那么,茶与养生又有什么关系呢?《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可见,茶的最早作用是药用。茶含有蛋白质、茶多酚、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着极高的保健功效。同时,茶叶具有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病、预防和抗癌等强大的药理功效。此外,茶叶还是人体重要的铁元素和铜元素的重要来源。茶的营养成分与药理功效是其具有养生价值的重要原因。
(二)养生茶发展的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茶的养生价值被不断发掘并逐渐为人们熟知;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进而,养生茶走红。养生茶的走红,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1、饮茶习惯:悠久的茶文化底蕴养成了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提供了庞大的消费人群。
2、养生需求: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理念的升级,大众健康的需求促进了养生茶市场的大发展,带动了养生茶的繁荣。
3、市场升级:传统的茶叶消费升级,消费者需求从喝茶品茗转向喝茶养生。
4、营销手段:“互联网+养生”模式带动了线上线下养生茶的营销,尤其是电商平台与自媒体时代的广告宣传为养生茶的销售提供强劲动力。
5、年轻人成为养生茶消费主力军: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已成常态。“保温杯里泡枸杞”虽是一句调侃,但却形象地折射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所以年轻人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更加有养生需求。
(三)养生茶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天猫双十一的茶叶销量来观察近些年茶叶市场的变化趋势,并从中看出养生茶的发展情况。据2017 天猫双十一数据显示:从茶类成交金额占比来看,与2016年相比,普洱茶、白茶、花草茶及再加工茶呈上升趋势,乌龙茶、红茶、绿茶、黑茶、黄茶有所下降。普洱茶占成交总额的36.65%,花草及再加工茶占14.96%。二者共占51.61%,超出所有茶类一半成交额。据数据显示,2018年双十一当日茶叶交易数据整体上升,全网访客数较上年上升100 多万,浏览量上升1 千多万,卖家数量上升5 千余家,支付件数上涨50 余万,全网总销售额上涨约2.7 亿元。普洱茶依旧是茶叶销量的第一名,与2017年相比,销售额继续上升,占总交易额的38.98%。花草、水果及再加工茶以17.84%的占比位居销售总额第二。除白茶外,六大茶种中乌龙茶、绿茶、红茶、黄茶的销售占比有所下滑。
通过以上数据和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养生茶叶市场销量持续上升,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第二,近两年来,普洱茶和花草再加工茶销量一直保持领先。普洱茶和花草再加工茶销量为何如此之多?原因很简单。首先,普洱茶具有养胃护胃之功效,其本就属于养生茶的范畴,是很多年龄段都喜爱的养生茶。那么,同样热销的是何种茶呢?花草及再加工茶又称之为代用茶,它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的茶。我们所熟知的菊花茶、玫瑰花茶、大麦茶等就属于代用茶。现如今,在电商的带动作用下,口感独特的代用茶、花草茶一方面适合年轻人口味,一方面又满足了年轻人的养生需求,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传统养生茶持续发力,新兴养生茶备受欢迎,人们对于养生茶的需求已经跨越了年龄的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三点结论:养生茶逐渐受大众青睐。
二、滁菊进入养生茶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一)滁菊进入养生茶市场的机会
1、养生价值巨大。滁菊属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名列全国四大药菊之首。滁菊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护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滁菊中的“硒”比其他菊花高8~40 倍,由于锌、硒被人体吸收,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肌体衰老,从而起到延年益寿、养颜美容之功效。
2、市场前景好。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保健产品需求逐渐上升。自2015年中国保健消费产品销售额已达到4,500 亿元,并不断上升。目前中国电商市场中,茶行业中的代用/花草茶已经在近两年的发展中成为新的市场机会点,菊花茶属于代用茶,滁菊应当以养生茶的良好发展前景为契机,顺应发展潮流。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1/0329/721.html
上一篇:款养生壶电商口碑对比万条报告告诉你天际美的
下一篇:基于网络文本的康养旅游体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