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畲医捉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初探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畲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的广大山区,畲医药是千百年来畲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与智慧结晶[1]。畲医特色外治方法——捉筋疗法操作简便,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健脾和

畲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的广大山区,畲医药是千百年来畲族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与智慧结晶[1]。畲医特色外治方法——捉筋疗法操作简便,具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健脾和胃、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缓解痉挛、养生保健等作用,广泛适用于内外科杂病[2],就地取材,疗效立竿见影,具有“简、广、廉、效”的优点[3]。因畲族人民大多分散居住在深山,早年交通闭塞,只能秉承师传,自成体系。故畲医对捉筋疗法的适用范围、诊疗规范无统一标准,限制了捉筋疗法的推广与普及。笔者拜访数十位名畲医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临床实践,现从操作步骤、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相关经验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概念与命名

1.1 筋的概念 筋遍布于全身的筋肉骨节系统,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4]。畲医认为,全身诸疾多因“经筋壅塞、气血瘀堵、邪毒凝结”,故诊治关键在于“解筋”。民间青草医赖女当佳认为,身体部位痛酸、四肢突然不使与经筋瘀堵有关。

1.2 捉筋的命名 捉筋又称抓筋,操作者在患者身体某些肌腱抓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5]。捉,“抓、逮也”,捉筋疗法的关键在于找到阳性反应点,并施以综合手法解筋。筋结则壅聚,筋舒则畅达。阳性反应点大多无固定位置,是肌肉筋膜间压痛点,呈条索样、结节样皮下硬结,按之酸麻痛楚,施术后结散。某些系特病特效部位,笔者根据走访所得予以归纳总结(中暑在颈根部、胃脘痛在侧胸窝、呕吐在腕横纹附近等),捉筋疗法是其中应用最广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色手法。

2 操作方法

2.1 操作前准备 操作者洗净双手;受者用水清洗局部皮肤,根据部位选择坐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2.2 主要器材 广口碗,内置清水、陈茶水、山茶油、糯米酒等作为润滑剂。另外,根据条件配有药线、火罐、刮痧板、三棱针等。

2.3 操作步骤

2.3.1 理筋 对肌腱筋膜组织由浅至深、由轻到重进行按揉、弹拨、勾点等操作,放松周围肌肉组织,并寻找阳性反应点。即理筋过程触及条索样、结节样皮下硬结,按之酸麻痛楚,单发或多发。

2.3.2 捉筋 手腕放松,以拇指、示指或五指指腹紧贴阳性反应点,共同施力,抓住肌肤、筋膜组织并逐渐用力内收、上提,至皮肤紧绷后松开,常伴有“叭嗒”声。重复动作,由轻至重,连续进行抓捏或抓提动作,以受者有酸胀舒适感为度。重复3~7次,捉筋部位与次数根据受者病情与操作者的经验及习惯而定。本法刺激较强,操作后局部皮肤充血发红,或伴痧点或痧斑。

2.3.3 解筋 施术后配合揉、滚、摩、搓、按、拍等综合手法,或局部拔罐、刺络放血、毫针针刺、药线(或灯心草)烊化痧点等,消瘀散结、通经活络,直至硬结消散。如皮肤呈暗红或乌黑样痧斑,取灯心草点燃,对其中几个痧点烊灼,以活血消瘀;部分畲医根据施术部位与个人经验,会选取阳性反应点拔罐、针刺解筋。

3 临床应用

3.1 中暑 畲民习惯称为暑痧、闭痧,多因夏季高温户外劳动,暑邪侵袭,致暑热内蕴,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出现头昏肢倦、面色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汗闭高热、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为重症暑痧[6]。中暑多于野外高温作业时发生,发病急骤,捉筋疗法发痧,操作简单,疗效显著。首先放松受者肩颈部肌肉,以掌根按揉颈根部至肩峰,两侧反复3次。然后按压颈部、肩胛内侧2,以大拇指着力,边按压边移动,寻找阳性反应点。根据经验,阳性反应点常在颈根部、肩胛骨内侧缘上角附近,以五指抓住局部肌腱,内收、上提、放开,听闻“叭嗒”声,反复3~7次,直至局部皮肤发痧。而后重点抓肩井部位(大拇指贴锁骨上窝,四指紧贴背侧),五指发力内收、上提,由松到紧,直到发麻再松开,重复3~7次[7](可根据病情轻重、受者耐受性、操作者经验具体调整次数),直至局部皮肤充血、起痧(紫红色斑块),捉筋后嘱受者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严重者继续用刮痧、撮痧、 焠痧和搓痧等外治疗法,急重者用针刺、放血、挑痧或配合畲药治疗[8]。

3.2 胃脘痛 外感风寒,或饮食不洁,或夏令暑湿,导致传导失职,脾失健运,气血不调而致胃脘部疼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捉筋治疗急性胃脘痛,或见恶心呕吐、痞满、嗳气、纳呆、腹胀等症。受者取坐位,暴露上半身,操作部位为侧胸部、侧腰部。首先以揉法、滚法放松肌肉组织,然后沿腋中线、腋前线从上至下反复提捏、勾点,寻找点、片状硬性结节,施以五指并拢,如爪钳肉,抓、提、松、放,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发痧,硬结散退。最后,施者以拇指、示指中指发力,连续提捏腋窝处前壁(胸大肌、胸小肌的肌腱)[9],伴上肢发麻感,抓紧、内收、上提、放松,重复3~7次,直至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再抓侧腰部位,以拇指和四指分别固定在京门穴、章门穴,反复抓、捏、提腰部两侧肌肉,而后搓抹两胁,致皮肤充血发烫。若伴呕吐,在腕横纹附近常有一硬结,多在大陵穴稍上,将其揉松拨散,拍打手臂内侧,至皮肤发红甚或发痧。若系受凉或脾虚食滞所致胃脘痛,亦常以畲药“食凉茶”浓煎代饮,疗效亦佳。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1/0523/872.html



上一篇:朱熹调息静坐养生法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保健品零食化背后的健康焦虑

养生保健指南投稿 | 养生保健指南编辑部| 养生保健指南版面费 | 养生保健指南论文发表 | 养生保健指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