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 ·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06/28]
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湖库生态缓冲带湖库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隔离缓冲空间。湖库生态缓冲带的划定及生态修复对湖库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湖库流域点源逐步控制、面源污染比重较
湖库生态缓冲带湖库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隔离缓冲空间。湖库生态缓冲带的划定及生态修复对湖库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湖库流域点源逐步控制、面源污染比重较高的背景下,湖库生态缓冲带的划定和生态修复是非常必要的湖库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修复技术手段,也是落实生态环境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减排、增容两手抓的有效措施,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于2020年11月13日随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的指导意见》印发,为浙江省各地开展湖库生态缓冲带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指南》的出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指南》是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重要任务的具体举措,对于保障河湖生态空间、水质长治久清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在识别自然和人为影响的基础上,遵循客观差异性和分区分类的原则,将浙江省的湖(库)滨带分为大堤型、农田型、养殖塘型、村落型、山体型、景区型、道路型、河口型、平缓滩地型、生物廊道型、岩石型11种类型,将湖库缓冲区分为平原林地型、山体型、农田型、村落型、景区型、城镇型、养殖塘型、地下水潜水层保护型8种类型,提出分类型进行宽度划定和分类修复的生态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指导湖库生态缓冲带宽度划定,制定合理划定方案及采用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
1 《指南》制定的背景与意义
《指南》中的湖库生态缓冲带指包括湖(库)滨带及向陆域延伸一定距离的缓冲区,由湖(库)滨带和缓冲区2个部分组成。缓冲区是从湖(库)滨带的上边界向陆域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是为了保护湖库,从湖库流域管理的角度划定的区域,起到缓冲、隔离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和水质净化的作用。缓冲区就是通常所说的湖库缓冲带[1]。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指南》制定的必要性及作用归纳如下。
(1)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指南》的编制是践行习总书记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举措。湖(库)滨带范围的划定就是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找出湖(库)滨带的自然边界,并进一步在湖库缓冲带范围内开展生态修复,也是遵循保护自然的理念。
(2)落实生态环境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减排、增容两手抓的要求。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主要技术路线一条是减排,一条是增容,增容就是增加环境容量,或者叫增加环境承载力。《指南》对湖库生态缓冲带范围空间的划定,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中对污染源的清除、削减、隔离,既是减排措施也是增容手段。
(3)是浙江省水环境治理“五水共治”的再升级,面向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在点源减排对水环境质量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生态扩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索建立系统性、长期性的治水新路径已势在必行。湖库生态缓冲带是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拦截污染、净化水体、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推进湖滨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是提升水环境承载力和实现扩容增量的有效手段, 对于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4)湖库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要求。
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后,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该区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提高缓冲隔离能力,减少入湖入库污染;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准入措施加强环境管理,限制缓冲带内干扰强度大的人类活动,从而为湖库提供人为设置的保护层。作为湖库保护的一项流域管理手段,湖库生态缓冲带的设置和生态修复是确保湖库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的必要措施。
文章来源:《养生保健指南》 网址: http://www.ysbjznzz.cn/qikandaodu/2021/0708/932.html